

在解釋幹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時,常見的誤解是將其與美容療程(如外泌體注射)或替代療法(如換血)相提並論。實際上,幹細胞治療是一項可被量化、研究並具實證基礎的再生醫學技術。
幹細胞的基本概念與特性
幹細胞(Stem Cell)是具備自我複製與多向分化能力的原始細胞,可依照身體需求分化為神經細胞、肝細胞、骨細胞、血管內皮細胞等。其生理特性包含再生能力、趨化性(migration),以及分泌修復訊號的功能。與外泌體僅負責傳遞細胞間訊息不同,幹細胞能主動參與組織修復與微環境調節。
如果說外泌體是修復訊號的信差,幹細胞就是可以在現場「動手修補」的工程師。
幹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領域
目前全球幹細胞臨床研究已涵蓋多項退化性、慢性與自體免疫疾病,應用包括:
-
神經系統疾病:如帕金森氏症、脊髓損傷與中風後遺症的功能改善
-
退化性關節疾病:促進膝關節軟骨再生、減輕疼痛與改善活動功能
-
慢性器官疾病:如肝臟纖維化與肺部疾病之發炎抑制與結構修復
-
自體免疫疾病:包括紅斑性狼瘡、乾燥症等的免疫調節
-
生殖功能調整:男性不孕、睪固酮下降與女性卵巢功能不全
治療機制與療程規劃
幹細胞治療的機轉涵蓋三大面向:
-
發送修復訊號,活化局部再生與免疫調節
-
遷移至發炎或損傷部位,分化成所需細胞或調控微環境
-
分泌生長因子與外泌體,啟動再生反應
治療頻率依應用目的而異。例如:
-
免疫調節與器官修復:每月 1 次,持續 3~6 次
-
神經系統治療:搭配靜脈與椎管內注射,建議療程 3~6 個月
-
慢性病抗老化支持:每季 1 次,視功能評估調整劑量與頻率
合法性與費用考量
台灣目前以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及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》(簡稱「特管辦法」)規範幹細胞治療,經衛福部核可的醫療機構可執行自體細胞相關療程。常見使用之細胞來源包括國內外細胞工廠製備之臍帶間質幹細胞,並應於合格自費醫療機構施行。
費用方面,依細胞來源、劑量與療程複雜度而異,概略如下:
-
靜脈注射(單次):約新台幣 25~30 萬元
-
神經系統完整療程:約新台幣 80~120 萬元
-
抗老化保健療程:每年 1~2 次,總費用約新台幣 30~60 萬元
幹細胞與外泌體的區別
幹細胞與外泌體雖常被一併提及,但其本質明顯不同:
-
幹細胞:活的細胞,具分化與繁殖能力,能參與組織再生與免疫調節
-
外泌體:無細胞小囊泡,內含修復訊號,主要負責傳遞細胞間資訊。
可將幹細胞視為「修復工人」,而外泌體則為其「指令信使」。
治療風險與注意事項
在合法、標準化的細胞製程下,幹細胞治療的風險相對低。但仍需注意以下禁忌或限制:
-
活動性惡性腫瘤病人應避免使用,以免刺激腫瘤生長
-
感染或發燒狀態下不宜進行細胞治療
-
應避免使用來源不明、未經 GMP 製程的細胞製劑,以降低免疫反應或污染風險
結語:從細胞醫療走向功能整合
幹細胞治療是再生醫學的核心,但其真正價值不在「注射某種細胞」,而在於協助身體重新學會「自我修復」。透過整合營養、功能醫學與細胞治療,未來有望對退化、老化與功能異常提供更系統性的干預策略。
📘 文章出處:陳湧仁 醫師,神經外科暨再生醫學臨床經驗整理。
📘 來源網址:幹細胞治療是什麼?功效、應用疾病、副作用與合法性一次看懂 – 老化疾病根除博士